咏春拳的流派有很多,主要有以下三个流派 姚氏咏春:宗师姚才,师从郭宝全,阮济云,吴仲素。因手形看似蛇形,故称蛇手咏春。传给姚祺后,姚祺不断研究完善,形成现在所看到的姚氏咏春。当前情况:姚祺首徒何海林教授现居深。
其他还有:四门咏春、班中咏春、红花系咏春、少林咏春、红船咏春、硬门咏春。
独有秘传后半部咏春拳套(祖母黎好之花洪拳拳套);四门拳、伏虎拳、佛掌“注1”、红砂掌、梅花枪、九环刀等等。现在之所谓“下半部”咏春拳的招式(即所谓的咏春下半部),不过是把其他门派的招式堆砌,包括有龙形、洪拳及鹰爪等。固。
传统咏春拳大致有:叶氏(叶问)咏春、彭南咏春、阮氏(阮祖棠)咏春、岑能咏春、黎氏(黎叶篪)咏春、顺德杏坛永春派、张保咏春、鹤山古劳咏春、福建永春白鹤派等。
红船咏春拳是咏春拳流派之一,清朝1840年后流行于广东佛山的南拳。由红船戏班传出。冯小青在广州追随师父粤剧武生新锦大花面锦,陆锦学习红船永春前身为福建白鹤拳。冯小青大约在1920年左右在佛山去世,享寿72岁。李文茂事件1854年后,清庭。
咏春拳用一种叫做“寸劲”之发力方法来攻击和防守。理论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线、埋踭、朝面追形、左右兼顾、来留去送、甩手直冲等,以最短距离和时间去进攻和防守。以下是咏春拳特点之逐项陈述:理论和心法 (1)中线。
叶问咏春拳是咏春拳流派之一,主要在香港、台湾地区流传。叶问为咏春派佛山梁赞先生之徒孙。1950年,于香港发扬咏春拳。著名传人有梁相、骆耀、黄淳梁、徐尚田、招允、李振藩(李小龙)、梁挺等,他们都遵照其遗志,把咏春拳发展至世界各个角。
咏春拳[1]是中国拳术少林拳之南拳的一个分支,早年流行于广东、福建各地。此拳初传于福建永春县,为该县严三娘所创,以地名为拳名,故名“咏春拳”。亦传此拳由五枚师太所创,后传授与弟子严咏春,故名“咏春拳”。此拳主要手型为凤眼。
说法一:咏春拳的创始者是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师太(原名朱红梅),五枚师太将禅武结合,最终创出一种适合女性演练的的实用功夫--咏春拳。之所以用"咏春"二字命名,是其一生博学心得的结晶体现。如简单的一个"咏"字的右半边"永"字。
他们把永春白鹤拳和咏春比较 发现风格极为接近。 咏春的支系极多:佛山咏春、古劳咏春、广州咏春、中国香港咏春、越南咏春.这是以地域区分;正身咏春、偏身咏春、快手咏春、蛇形咏春、实用咏春、实战咏春.这是标榜特别风格。刨花莲咏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