崂山道教自春秋时期至西汉时期,主要流派为方仙道;从东汉时期至南北朝时期属太平道;南北朝时期至五代,分属楼观教团、灵宝派、上清派;宋初统属华盖派,金元以后则承袭全真各派。道教道观 崂山之道教鼎盛于元、明两代,至清。
不涉世俗,嗣入终南山遁迹数载,得师传道,遨游天涯。”六年后,于汉武帝建元元年(公元前140年)来到崂山,在今蟠桃峰下,黄海之滨,修茅庵一所,供奉三官(即天官、地官、水官)大帝神位,名为三官庙;自称“乐山居士”。
西汉武帝建元元年(前140年)张廉夫来崂山搭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拜祭,成为了崂山道教开山祖师,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。历史上最辉煌的几大道教宗派都曾经在崂山发展壮大,并辉煌一时。金代全真派道教再次活动,并把崂山道教地位。
自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,就有方士、巫师在崂山餐霞修炼,唐、宋两代崂山道教肇兴,元、明两代达到鼎盛,至清代不衰。崂山道教由于王重阳所创全真派的入统,开创了全新的局面。全真道北七真涉足崂山,邱处机三次来崂山说法。
唐朝时期道教可谓极盛,它得到皇帝的支持,受到特殊的恩宠,道教的信徒人数和天下道观的数量也只有佛教的二十分之一。”(《中国道教史·序》)但是在崂山,除了法海寺、华严寺等几座佛刹外,是道教的宙宇占踞全山的角角。
一、可“餐霞”修练的崂山。到过崂山旅游的人都知道,崂山不管朝霞还是晚霞,都是比较频繁的,在古时候“霞”就代表了灵气,道士主要是靠修练的,有霞的地方,就比较受到推崇,而道教对食物也是比较。
金大安元年(1209年)邱处机始用“鳌山”,仅见于元、明两代的碑记。元代道教全真龙门派的创始人邱处机到崂山后,见崂山背负平川,面对大海,形同巨鳌雄踞于东海万里碧波之上,遂作诗:“陕西名山华岳稀,江南尤物九华奇,
修茅庵一所,供奉三官……”,张廉夫又于建元三年(前139)再建庙宇,供奉天宫、地宫、水宫;随后,建起了三清殿,供奉三清神像。这些建筑是崂山道教的最早庙宇,因此,崂山道士尊称张廉夫为开山始祖。
香玉》。《香玉》的主人公之一绛雪,就是崂山太清宫三官殿园内东侧的耐冬树。崂山道教武术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,是中国传统道教武术的一个重要门派,也是崂山道教文化的重要支柱之一,与崂山道教音乐合称崂山道教“两大精髓”。
(注释:以下视角均为田诚阳道长)我们崂山的练功生活:月夜习武,旭日餐胜,“步月廊”下推手,“聚仙台”上吐纳,不仅增强了体质,更重要的是学到了道教宝贵的养生之法,继承了“仙道贵生”的优良传统。 崂山道教属全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