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极拳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 是以中国传统儒、道哲学中的太极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,集颐养性情、强身健体、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,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,中医经络学,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、柔和、缓慢、
太极拳技击法皆遵循阴阳之理,以“引化合发”为主要技击过程。技击中,由听劲感知对方来力大小及方向,“顺其势而改其路”,将来力引化掉,再借力发力。太极拳的八种劲:掤(用于化解或合力发人),捋(用于借力向后引。
陈鑫著作《陈氏太极拳图说》是第一部用阴阳五行解释太极拳的理论著作。太极为家三大拳种(形意、太极、八卦)之一,之所以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承至今,不在慢腾腾的外在表现形式,而在内含一套独具特色的拳学理论。归纳概括。
1.最好在练太极拳前先明理。太极拳讲究最细,法则最严,从皮、毛、骨、肉、筋、络、气、血、五脏六腑处处有法则,有规矩。例:意气君来骨肉臣必须明白。各部位的规则法则等等的道理都把道理弄通后拳自然好练。你自己。
没有充分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,但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早于陈王廷,王宗岳的“太极拳论”原本也为陈式太极拳所缺欠。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,而是前人不断开发、总结、整理、创新、发展而来的。纵观近、现代太极拳的发展就。
称它是一种仅用于搏击的武术来表述已不能完整的包含其全部内容,只有用太极拳文化来表述才更确切。太极阴阳对立统一思想是太极拳的理论基础,形成了“拳法阴阳”的技击理论。把世界看成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,
太极拳的理论基础是汉族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。拳名;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,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。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、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。 易经系辞:“是故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”。 两仪即为太极的。
理论基础:武当太极拳是以道家的吐纳、咽津、导引图、龙守、虎引、龟咽、蛇曲等仿生与功法,溶健身、技击与意念活动为一体而发展至今,故道教思想是武当太极拳的核心。道教历来重视养生延寿、修道成仙、追求“长生不老”。
杨氏太极拳115式传统套路 01 预备式 02 起势 03 掤手上势 04 揽雀尾 05 单鞭掌 06 提手上势 07 白鹤亮翅 08 右搂膝拗步掌 09 手挥琵琶势 10 右搂膝拗步掌 11 左搂膝拗步掌 12 右搂膝拗步掌 13 手挥琵琶势 14 右。
道德经》。其后儒家创始人孔子对“周易”进行了全面研究,由其弟子记录他的思想言论而作成《易传》。此后,儒、释、道三教合流,将易学应用于修炼之术,为太极拳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