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术在国民时期被称为国术。不过国术跟武术的意思还是有所区别的,国术是只杀敌不表演的武术,旨在强身健体,保家卫国。国术注重术德并重、内外兼修,以武德、武艺、技艺、游艺为核心内容。比赛项目主要分成套路与擂台赛两种,
两晋、南北朝时期被称为讲武、武艺、相扑、拳法。隋唐时期被称为拳捷、试扑。宋、元时期被称为摔跤、打套子。明、清时期被称为白打、使拳、使艺、拳法、把式、对力、对拳。近代被称为国术、武术、国技、把式、功夫。
武术在历史上曾有过不同的称谓,民国时期称“国术”
民国时期的武术是被叫做“国术”
国术为中华民国时期,针对武术所创建的词语,意即''中华武术"是一种健身、强身、防身的体育运动,特别注重''术德并重、内外兼修"以''武德"''武艺"''技艺"''游艺"的传统民俗体育运动。
这是民国时期的叫法。再之前当时民间是禁武的,只可小范围的练功。后来外敌入侵,为了保家卫国,才掀起了大范围的武术运动,孙中山先生是积极的倡导者。后来把武术称为国术。当时国术馆是以形意拳为主导拳术,天津国术馆的。
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叫技艺。汉朝时叫武艺,清初的时候叫武术,民国的时候叫国术。
清朝称武术名称很多,武术、武功、打功夫等,民国称“国术”的多,特别是官方和当时的武术书籍,这是因为当时我中华被外洋夷人称做“东亚病夫”,官方和民间热血之士纷纷表示要“强国强种”,纷纷出书、开馆传艺。孙中山先生。
国术现在是指我国传统的武术;也就是是对我国武术的尊称。当然对于国术还有说法就是只杀敌,不表演的武术,就叫国术。1927年,由张之江发起,冯玉祥、于右任、蔡元培等人呼吁,在南京创立了国术研究馆,称“国术馆组设,原本。
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,是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,是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。两广人称为功夫,民国初期简称为国术(后为中央国术馆正式采用之名称);被视为中国文化之精粹,故又称。